海棠耽美 - 历史小说 - 祝姑娘今天掉坑了没在线阅读 - 第534节

第534节

    骆晟道:“通的。”

    “宣。”

    祝缨万没想到王云鹤动作会这么的快!她的打算是,白天去四夷馆看一看,然后再探望一些旧识,晚上去施鲲家报个到。见不到的另说,反正她得去。如果见,那就见。如果不见,她就去裴清家,顺便跟裴清商量一下肯不肯接受她赠予五百册的识字课本。京城比别处富裕一点,能差不多吃饱的人比较多。哪怕是给富人家当仆人,识字的也比较体面。

    京城容易带起风潮。

    才到四夷馆,见到苏喆拿着一只镶了绿松石的银碗,祝缨就多留了一会儿,问道:“你去买东西了?”

    “没有,跟隔壁换的。我这儿煮茶,送了他们一点儿,他们来问,拿这个与我换了一些。他们的东西还行,就是说的话有点儿不懂,光知道他们在西方。”

    “你们都是‘重译’了,意思当然说不清啦。”

    苏喆赶紧问:“什么是重译?”

    “就是要经过两次通译。奇霞话转成官话,官话再转成西番的话。说是西番,是对京城,对咱们,他是在偏北边。”

    正讲着地理,宫里就来使了。祝缨陪着小鬼接待了宫使,这个宫使就没交情了,不过面熟。宫使宣了旨意,又对祝缨道:“相公让大人陪同进去,以备询问。”

    祝缨道:“是。”

    金羽跳了起来:“能见到皇帝了吗?”

    祝缨道:“要叫陛下。”

    “哦!陛下!”

    祝缨道:“都穿好衣服,咱们就动身。”

    把小鬼们装车里,祝缨自己骑马,与宫使押车往宫里去。到宫里的时候太阳正暖,祝缨拖着一串高高低低,往殿里去。小孩子们进到宫城,愈发惊讶,眼睛不知道看哪里了,一时也不知道是紧张好还是兴奋好。小宦官们都偷笑。

    快到大殿了,小宦官提醒:“大人,还请约束几位。”

    祝缨道:“好。”

    小宦官去通报,祝缨对着小鬼们打了个响指:“醒醒!见陛下了!知道怎么说吗?”

    “知道!”他们齐声说。

    祝缨牵起郎睿的手,说:“那行,走吧。”

    …………

    几个小鬼有点紧张,祝缨挨个儿摸摸他们的脑袋:“行了!走!”

    到了殿里,她在前做个示范,小鬼们跟着做。口里也说:“臣拜见陛下。”之类。这词儿跟礼部教的略有不同,但是皇帝不挑剔。

    皇帝更关心这几个人:“他们这衣饰……”

    祝缨道:“梧州炎热,即便冬季也绝少有雪。”所以这几个孩子身上穿的都是京城新款的冬衣,俨然是外面富家子弟。只能从五官上看出与中原稍有不同。但是头人家的孩子,都养得精细,看得出条件不错。

    君臣肯信祝缨,也是因为这个。养移体、居易气,少有人能够显出与自己出身不太一样的气质。

    皇帝与他们说话,几句话间也就能听得出来,他们确实是“头人”家的。

    苏喆虽然管亲娘还是叫“阿妈”,而不是“臣母”、“家母”之类,回答问题时却能显出一点“自己人”的味道。譬如“阿妈就派人下山学。”

    皇帝很高兴,说:“你们的官话讲得很好,学多久啦?”

    苏喆道:“我学得久,他们学得迟一点。舅舅更晚!才刚会识字歌,还会写错字呢!”

    郎睿以为说的是他爹郎锟铻,不高兴了:“我阿爸学得可好了!才不会错呢!你说是哪里错的?要讲证据。”

    “噗……”郑熹闷笑一声。

    小鬼们没人理他,苏喆道:“我说的不是你阿爸,是羽毛舅舅。”

    她表舅金羽不高兴地说:“一定是博士说的。”

    祝缨咳嗽一声,小鬼们又站好了。

    “獠人”里的年轻一代学官话,还读书,皇帝本人是高兴的。皇帝饶有兴趣地问金羽:“是什么字?”

    金羽道:“就第七篇嘛!也不能怪我,两个字长得好像兄弟。哥哥和弟弟,有什么分别?”

    苏喆补充:“另一个字在第九篇。”

    皇帝问道:“是什么篇?”

    金羽不情愿地念了两句开头:“就这篇嘛。”

    “第九篇又是什么?”

    金羽只好又背了几句,说:“我是背得出来的,就是字长得太像了。”

    识字歌本身就有韵律,学的时候是唱歌、背的时候像吟诵,皇帝还觉他背得太短,要求他背个全篇。金羽唱歌是不怕的,给皇帝唱了两首。皇帝手指敲着膝盖,打着拍子:“不错不错。”

    一个“已”一个“己”,确实挺像的。大家留意到,小姑娘跟这个少年是亲戚,跟那个小男孩好像也是亲戚,串亲戚了,挺符合联姻的。

    王云鹤道:“老刘手下留情了,没把己、已、巳写在一页里。”

    皇帝笑道:“哦,想起来了!是那个识字歌?你们说过的,是不是?”

    郎睿响亮地道:“对!”

    皇帝也不生气,郎睿现在也就六、七岁的样子,还小。苏喆从袖子里掏出个薄本子来:“就是这个。”

    书,就这么献了出去。

    皇帝道:“那我看看。”

    苏喆犹豫了一下,祝缨道:“回去我给你本新的。”

    苏喆这才将书给了宦官,宦官接了给皇帝。皇帝打开一看,上面还画了点猫猫狗狗的涂鸦,凌乱地记了一点笔记。

    刘松年和祝缨的名字都写在上面,第一篇还是颂圣篇。

    皇帝匆匆一翻,扣了下来,对祝缨道:“你给她一本新的。”

    “是。”

    祝缨和王云鹤都没说免费发书的事,皇帝看了这本书,留下来了,就行。

    皇帝很高兴,赐了几个孩子纸笔之类,再赐冬衣,又给金钱。祝缨算了一下,五个人得到的加起来比她今年能从皇帝手里拿到的过年钱还要多一点。

    看来皇帝是比较高兴了。

    稍过一阵,皇帝有点倦了,蓝兴悄悄向丞相们使眼色,施鲲于是说:“陛下,就照今天议定的事办了?”

    皇帝点点头:“你们去吧。”

    祝缨带着小鬼、拖着赏赐,一路回到了四夷馆。小鬼们挺兴奋,彼此看着东西,苏喆稍有不喜,道:“为什么我没有刀?怎么给的绸缎呢?”

    祝缨道:“他们没有绸缎。”

    “那不对,”苏喆小声说,“阿翁待我与他们是一样的,穿绸的不如拿刀的。”

    祝缨道:“那我给你找好刀去。”

    “嗯!”

    祝缨让他们的随从将东西收好:“莫要被人偷窃了。”

    与他们在四夷馆吃了午饭,小鬼们吃饱了被炭盆烘得昏昏欲睡,祝缨让他们各自休息。她走了出来,找到四夷馆内的鸿胪寺的典客丞:“有通译吗?”

    典客丞吃了一惊:“那几个不是会官话吗?您更熟啊。”

    “他们隔壁的西番,有多出来的通译吗?”

    “您这是?”

    祝缨道:“离太近了,我不放心。得问问他们说了什么。”

    “哦哦,有的!”

    第269章 交际

    皇帝的召见没有占用太长的时间,倒是在四夷馆多花了一些功夫。从四夷馆出来,日已偏西,祝缨仍是先回自己家里,收拾停当了再去就施鲲家里。

    祝宅此时已经开始热闹起来了。不但宅子里的人忙,项大郎带着不少帮手也过来了。到了祝宅,将儿子往宅子里一放,他就开始指挥卸车。

    厨娘是最忙的。整个祝宅二十来口人,过年期间的吃喝都得先预备出个大概来。厨娘是项大郎给找的,采买食材的事情项大郎也已着手在办了。即使如此,厨娘还是恨不得能长出八只手来。祝银等人又跟着帮忙。

    赵振等人都在宅子里帮着写帖子,项大郎又派了人来带他们去逛街。荆生道:“大人忙碌,我们岂敢再偷懒?已见识过京城繁华,且又买了伴手礼,足够了。”

    赵振也说:“上回逛街是你付的钱,我们还未曾还算哩!”

    项大郎道:“咱们是同乡,你们到了京城,我招待你们些儿还要你们算钱,回乡我就没脸见人啦。”

    赵振笑道:“那不一样,那是我要买了送人的,你出了钱,算你的还是算我的呢?下回要是我自己过来,或你回家了,我到你家去,你招待我,我就不这么算啦。”

    项大郎无奈地道:“尚是什么人?你们与他不一样,咱们自己人,何必算得这么清楚?”

    赵振道:“在家里也见过你家二郎、三娘,都是好人,我也信你是个慷慨的好人,会对人好。可也没这么好吧?咱都看大人的面上。你看大人的面子对我们好,我们也要看大人的面子,不能叫你太破费,也给大人招闲话。”

    汪生和方生也都说:“就是这样。”

    但是蔡娘子的事儿一出,他们几个不免心惊。四人商量过了,祝缨不是刻薄人,项大郎不是吝啬人,但终究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这时节叫项大郎给他们付钱是不妥当的。贪了这个小便宜,丧人品。说小人一点,现在贪这一点,叫刺史大人厌恶上了,以后就没有以后了。

    项大郎与他们推让一番,见他们态度坚决,只得与他们算还了钱财,四人这才松了一口气。与项大郎客气两句,他们又开始写拜帖了。

    各地风俗虽有不同,富贵人的习惯却都差不多,都得写无数拜年的帖子,发到各种人家去。谁到了京城,都得入乡随俗。谁都知道,正月的时候会收到无数的帖子,差一点身份的人帖子都打开都不打开就都引火了也说不定。但是还得写。万一你没投帖,对方恰又记在了心上,这又是一种结怨的方法。

    其他人则帮着扫尘、清理废旧,再将新年的一些陈设摆出来。项大郎也带了一些新年要用的陈设,红纸是必须的,他又带了许多灯笼。祝家简朴,平常用的灯笼式样也简朴,项大项带了数盏仿宫灯,往屋里一挂,更显出喜庆来了。

    此外还有新铸的青钱等,是预备着赏人的。又依着风俗扛来了两株大大的竹子,号称“摇钱树”,倚在墙角。

    凡此种种,能想到的他都给想到了。

    祝缨回到家里,看到的就是这样一副景像。她对着项大郎喜悦的面庞,说:“钱还在其次,你泡在我这里,不得耽误你多少买卖?”

    项大郎道:“那不一样!大人这里比一点买卖重要得多。大人瞧着看还有什么疏漏的地方,只管吩咐我。小人们在京城,孤苦无依,大人来了之后才终于有了为咱们做主的人,您就是咱们梧州人的依靠!”

    赵振等人放下笔出来迎接,听项大郎把好话都抢着说了,都是附和。

    祝缨道:“行,这事儿我认了。我看也差不多了,就先这样,有用的我会找你的。忙你自己的年,阿渔来一趟不容易,你们父子好好聚一聚我才高兴。”

    项大郎这回听话了:“是。”

    祝缨又问梧州会馆现在如何,有无后续,项大郎笑道:“都能应付得来。蔡娘子要不是县令的娘子,本也不至于那么怕她的。”

    祝缨道:“这风气。既然没有糟心事,你就痛痛快快过个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