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农场下凡尘 第356节
书迷正在阅读:小石妖、贺光徊是胜利者、[娱乐圈] 隔壁有男神、学霸算什么、再度暧昧、糟糕!养大的弟弟是白切黑病娇!、靳总的隐婚甜妻又上热搜了、宋医生的心动报告、秩序之外(骨科 1V1)、难以抑制【兄妹骨科】
可惜石仲魁就算记忆力变强,甚至过目不忘,可对刘秀的了解实在太少了。 第381章 引君入瓮 只记得大魔导师会在长安求学五年,学的还只是《尚书》而不是全部的四书五经。 好在石仲魁有足够信心,自己在大周学到的知识,足以传授这年代的学子。 儒学真正传到寒门中,还得从隋朝开了科举之后。 两汉时,即便是豪门家中,都不一定有全套的经史子集。 往往都是某个家族出了个善于注解某一种经书的大儒后,便专注于研究这本书。 当然,这和学问的载体还是竹简有很大关系。 真正大规模推广纸张,还得到东汉汉和帝,也就是公元105年之后。 而此时王莽刚刚篡汉,新朝是公元8年到公元23年间存续,读书人使用的自然还是竹简。 甚至到了东汉末年,曹操也算是宦官后代,但他求学时带的还是竹简。 进了长安城后,石仲魁很快在城东寻到一处面积还算不错的宅子,花了两块马蹄银直接买了下来。 王莽篡汉朝局动荡,就连京城里,也有的是高官、家族被逼着辞官或者归乡。 石仲魁不求在皇宫附近找宅子,毕竟自己虽然是拿到了云班宝箓的神仙,但在地仙界的南詹部州人间界,却是个实实在在的外人、陌生人。 被权贵盯上自己不怕,却也是个麻烦。 甚至别看王莽篡汉,在世人眼里是个逆贼,但他此时却是人间帝王。 没那个神仙会傻乎乎的去搞死他。 好处没有,代价却大的很。 而且到了刘秀这一代,若是他那个当县令的爹没死还好说,但亲爹一死,他其实已经是平民了。 甚至在他9岁时,兄妹几人成了孤儿。 若不是叔父接去照看,能不能长大成人都难说。 而且刘秀的长兄刘演极其不靠谱,结交豪侠、肆意妄为。 说好听点是仗义疏财,说难听点,刘演就是个二流子。 刘邦再这么说也是个亭长,有官身在,他结交豪侠是有一定底气的。 同时结交豪侠的同时,刘邦更多的还是交好当地的官吏,可以说目的非常明确,活的更好,也打开自己的名气。 而刘演十几岁便出去胡混,最后也没混出的名堂。 好在有老祖宗刘邦的例子在,新朝末年,赤眉、绿林、铜马起义,大批地主豪强也趁机防抗新朝。 刘演和其他刘姓子弟自然不甘落后,趁势起兵。 可惜最后傻乎乎的被人骗去京城,一刀给砍了。 若是他成功那是第二个刘邦,可失败了,他就什么都不是。 …… 石仲魁既然在等着刘秀进长安求学,当然得考虑到刘秀平民身份,在城东离城墙不远处买宅子来个守株待兔。 不过这期间,还得打响自己的名气。 把王不离招来,命他化身成中年仆役,石仲魁白天在宅子里,靠近大街一侧院墙的水榭里,弹琴吹笛。 偶尔也读一读《左转》《尚书》。 琴声很容易就能吸引住来往的行人,而且会弹琴在这年代,绝对属于高雅之人。 更别说石仲魁的琴,是天庭之物,那笛子也是个中品灵宝。 只是石仲魁晚上回家陪媳妇,自然不会很早就来到长安城。 上午吹笛子、下午弹琴,吸引住文人士子的同时,三五日后就有小商小贩,把摊位摆到石仲魁家附近的街道上了。 石仲魁经过这几天,也知道了此时是时间。 但让他意外的是,现在居然已经是新朝10年,大概是公元18年。 仔细算算,刘秀应该早已经进京读书4年多了。 想了想后,石仲魁明白与其自己去找,还不如把人吸引过来。 平日里除了弹琴吹笛外,闲下来便查看一番长安城内和城外,随手干掉那些个鬼魅、妖怪,赚点功德。 不知不觉便过了一个月。 大概是因为石仲魁始终没露面,好奇的豪强、官吏果然如石仲魁期待的一样,基本上也失去了耐心,连续七八天都没几个人上门求见。 至于那些个市井泼皮无赖,仅仅只是为了听曲子,也不会来找石仲魁的麻烦。 更不敢找他这种雅士的麻烦。 这一个多月里,听曲的人不少,但为了偷听他读书的寒门子弟同样不少。 既然刘秀读的是《尚书》,石仲魁平日里朗读的书籍中,《尚书》自然最多。 这日王不离拿着一张石仲魁亲手写的绢布,摊开挂在宅子大门侧边的墙上,立马吸引了十几个家境看起来并不好的年轻士子的关注。 看到竹简后心里第一个念头就是,这宅子的主人家写的字,绝对有大家风范。 西汉时期的书法是隶书,石仲魁仅仅只是一手楷书,就让人一见便有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再仔细看时,这才发现绢布上写的居然是《尚书》的注解。 十几个士子仔细琢磨,越想越觉得主人家的学问肯定不低。 当当自己这种想读书,都没机会看到全本的寒门弟子绝对没问题。 别说西汉了,即便到了东汉末期,读书还都是豪强、权贵们的专属。 底层弟子想读书,还得求爷爷告奶奶的找到权贵之家,才有机会学到一篇、两篇章节。 若是能有全本《论语》,那就是传家宝一样的珍宝。 石仲魁现在不仅公布出《尚书》一篇,还题上注解,对低层来说,不管石仲魁愿不愿意,大家都愿意把他当成老师。 立马就有人拿出竹简和刻刀,对着绢布开始篆刻起来。 同时也有人听到这十几个学子的话后,抬腿就跑,想着即便自己不会,找个会写字的过来,今后自家也有机会留下《尚书》一篇给家中子弟研读。 不过等十几个学子如痴如醉时,宅子里传来的一曲《高山流水》很快又让人停下了刻刀,甚至周围的行人,都停下脚步,看向宅子的上空。 石仲魁作为现代人,自然不知道真正的《高山流水》是什么样。 但他听过红楼世界里宫廷亲师弹奏的大周版《高山流水》,还有十几种宫廷琴曲。 也听过天庭上不少仙人,和酒宴时仙女们弹奏的古琴曲。 甚至只要他愿意,去求天皇伏羲教自己弹琴都没问题。 所以石仲魁弹奏的琴音一起,就算王莽的宫廷乐师,都得跪着。 更别说这年代根本没什么娱乐,甚至没怎么听过音乐的普通人。 第382章 布局 一曲终了,方圆百米范围内的人,那是人人都沉浸在琴声中一时间走不出来。 一些年轻的学子那是恨不得立马拜倒在石仲魁座下,求他收自己为弟子。 随着琴声被大众接受,石仲魁同时是《尚书》大家的传闻,也随着那块绢布,传遍了整个京城。 这下上门拜访的人又变多了起来。 可惜管他是贵胄、豪强,还是名家和贵女,全都被王不离挡在了大门外。 而且越是听过石仲魁琴曲的人,越不愿意强行进门。 如此三天后,每天早上10点左右,宅子附近几条大街上都会围满了好奇的士子和勾栏名角。 既然见不到人,来听听琴曲回家自己弹奏或者在勾栏里弹,也能吸引不少文人墨客。 只要能带来利益,市井勾栏的吹捧,也间接帮石仲魁扩大了名气。 又过了七天,石仲魁都开始怀疑刘秀是不是离开了京城时,忽然心有所感的望向天空中。 只见一团紫气慢慢显现出来,立马明白,不是王莽来了,便是刘秀来了。 弹完一曲,隐身飞上空中,定眼一看,轻易看到个年龄大概二十几岁的年轻人,正和几个朋友惋惜的摇摇头,然后往宅子大门挤。 想看看今日挂出的绢布上,关于《尚书》的注解。 却不想今日居然一改往常,绢布上写的是一道题目。 王不离大声对露出好奇表情的士子们喊道,“各位,我家主人今日以文会友,若是哪位写出的文章符合我家主人的喜爱,便请进屋一叙。 而且我家主人此举,只为互相学习。” 一些本来还心有不满,觉得石仲魁这是沽名钓誉的人,这才点头露出满意表情。 但真正愿意答题的,却只有些寒门士子,甚至是落魄到读书都没书可读的年轻学子们。 豪门贵胄们不缺经书,也不缺做学问的师长,自然想着先让人掂量掂量石仲魁的底细再说。 这下算是正合石仲魁的心意。 刘秀家道中落,又专门学《尚书》,立马和其他学子一样盯着绢布看起来。 而且石仲魁还很贴心的让王不离在家门口,摆上笔墨和一卷卷空白的竹简,甚至连书桌都摆了五张。 如此贴心的举动,瞬间让这些寒门学子们好感连连。 不出意外,刘秀和另外7个被当成掩护的学子进石家。 石仲魁作为六元魁首,不说学问有多强,至少学识上比这年代的绝大部分人都要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