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农场下凡尘 第114节
书迷正在阅读:小石妖、贺光徊是胜利者、[娱乐圈] 隔壁有男神、学霸算什么、再度暧昧、糟糕!养大的弟弟是白切黑病娇!、靳总的隐婚甜妻又上热搜了、宋医生的心动报告、秩序之外(骨科 1V1)、难以抑制【兄妹骨科】
说好听点你这是有关系、有办法,能为下面的兵丁某好处。 往坏处说,自己这就是以利收买军心。 这是想干嘛? 造反? 石仲魁不由想到了宛平城和大兴城的乡绅们。 作为本地地头蛇,说宛平县令等大小官吏和乡绅们,完全不知道宛平城外有自喷泉和湿地,那是不可能的。 石仲魁没记错的话,此时的宛平城,也就是未来的房山。 一个长沟湿地公园,就一万多泉眼长年喷流不息。 湿地面积173.33公顷,也就是1.7万亩,要是算上周围可以利用的土地,绝对超过十几万亩。 这还是未来不停开发才剩下的湿地,按照宛平土地的估计,湿地的面积应该能有3万多亩,甚至更多。 唯一的麻烦是,柳鱼儿在湿地内好几个形成的湖泊里,感应到了不少精怪的存在。 修为虽然不算高,可要是有一只跳出来捣乱,肯定会吓的屯田司的青壮不敢再去开荒。 而这或许就是本地人,不敢去开荒的主要原因之一。 不仅被吓到了,开发成本肯定也不小。 但这就便宜了石仲魁。 而且他也只向工部左侍郎邹恒毅,和屯田司的郎中高永民承诺了开荒1千亩,也就是一两个村落的耕地面积而已。 边长666米乘以1千米,走路绕一圈大概也就三十分钟。 这天一早,几十个家中至少有千亩良田的乡绅,怀着期盼和不安,汇集在宛平城最大的酒楼。 前两天湿地周围的大小地主,都接到了钦差官署衙役的通知,而愿意来的其实一半都没有。 石仲魁找他们的理由很简单,募捐。 不过在这之前,他先向工部要钱要粮而不得。 又去了户部,再次被拒绝后,石仲魁开始登门堵工部和户部的两个左侍郎。 六元魁首上门,即便是三品大员家的门子,也不敢蛮狠到赶他走。 反而后院的老太太、夫人们,听到门子的汇报,那叫一个激动。 不仅家中公子全出来迎接,就连五六岁、十来岁的男孩,都规规矩矩的出来请教。 目的无非是希望能得到石仲魁的教导。 即便拜师不成,只要石仲魁考教一番。 说一句,‘会读书’,那这孩子不仅家中更重视,士林也会知道这孩子。 说不定就有‘神童’的呼声传出来。 石仲魁因为多多少少得了邹恒毅的关照,在他家时,不仅以子侄之礼见了老夫人。 还真真切切的考教了邹恒毅长孙的学问。 听着已经11岁的小家伙,战战兢兢的回答问题,石仲魁嘴角一笑,夸了句,‘功底是有了,保持这个状态两三年,一个秀才是没问题的’。 乐的在场的邹家成年男丁,满脸都是笑容。 这可是连中六元的科考魁首说出来的话,谁也不会在这事上反驳。 而且仅凭借这一句话,今后县试、院试的主考县令、知府,心里必然会嘀咕着,要是不取这孩子,那是既得罪左侍郎,又得罪状元郎。 只要文章过得去,县试、院试肯定没问题。 到了府试,因为是学正主考。 就更容易开绿灯了。 因为一省学正早已经从宋时的从九品,从八品,一路到现在的必须由翰林院的翰林们担任。 翰林院的同僚,还真没几个愿意得罪他。 以科举论出身的社会,就如以出身论贵贱的九品中正制一样。 即便官职比他大,心里上还是会低他一头。 当然,有仇的反而是坏事。 邹恒毅下衙回家后,只能带着石仲魁去了书房。 而且,他还必须先谢谢石仲魁,这才谈公事。 隔天再去户部左侍郎家时,待遇一下子又高了一等。 刚下轿子,门子通报后走进侧门,院子里已经跪了一地的下人。 按照和邹恒毅一样的套路来了一遍,户部左侍郎赵伯春只能捏着鼻子答应帮他。 而且走的时候,还亲自送他出门。 直到他上轿离开,这才进门。 这事很快就传遍京城,不少家中有读书还算不错的子弟的家族,那是恨不得八抬大轿请他上门。 搞的贾政再也坐不住的直接找上门,然后贾兰就加入到了走读的行列。 至于贾宝玉,这家伙倒是巴不得上门请教,顺便有出门的理由。 只不过讨论的肯定不是四书五经。 石仲魁打算开荒,来要钱的事,也很快传遍的朝堂。 一些早就盯着石仲魁开荒的官员、勋贵,自然而然开始帮他说话。 最后不仅拿到了三千石粮食,还让他如愿的拿到了,可以找乡绅募捐的公文。 至于官正宏的案子,除了有训斥石仲魁看护不利的公文外,什么事都没有。 而且在他待在京城期间,就已经送去了刑部复核。 石仲魁一句‘要维护读书人体面’的暗示,逼得刑部的五品郎中只能结案。 否则必然有更多人找刑部的麻烦。 不过刚入官场,手下就有人畏罪自杀,有人觉得石仲魁一身正气,也有人更加警惕和防备着他。 但整体来说还是好的,毕竟这案子其实经不起琢磨。 稍微想想就猜到,他已经把事情压到危害度最低的程度。 别看戏文里的包大人明传千古,但换到现实里,基本上没几个人愿意和他一起共事。 但要说谁是最被同僚讨厌的人,那位‘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文正公,肯定排在包大人前面。 …… 几十个家中至少千亩地的大地主们,一听是要自己捐粮、捐钱,心里顿时一万个不愿意。 而且,这次来的人连一半都不到。 更别说那些家里有几十亩、几百亩土地的乡绅就更多了。 自己捐了钱粮,不是让其他人占便宜了嘛? 石仲魁早有准备,让薛蝌带着人把一副图册挂了起来。 别说乡绅了,就是陪着来的宛平县令,都目光热切起来。 修整河道、灌溉系统,本身就是政绩之一,而且还是极容易加分的一项。 上官喜欢,士绅更喜欢。 离任时,万民伞都可以玩玩。 “大人,您要是真能做到,我家第一个捐1百石粮食。” 一百石等于1.2万斤,换算成现代的重量,其实也就6、7吨。 别看数量不多,可即便是灾荒年,宛平城县令求粮,这群人也没大方到一开口就给一百石的地步。 而且定下调子,后面的人差不多也会是这个数字。 毕竟这不是灾荒时白给,而没任何回报。 要是给少了,今后都没足够底气在灌溉时,和人争夺水源。 四十多人募捐下,最后刚刚过五千石。 石仲魁暗道这群家伙其实精明着,五千石也就是五千两银子换来一条足以惠及子孙的水源,怎么算都划得来。 而且平均一百多石,也就是一年收获粮食的十几分之一而已。 石仲魁倒没生气,本来就没想过这群地主老财能有多大方。 加上之前从上面要来的三千石和结余的一万三千石,手里一下子就有了两万一千石粮食。 拿到粮草,也有了合理解释粮食来源的理由。 石仲魁当然不愿意再浪费时间。 有宛平土地公的帮忙,想在茫茫山野中,选十几次处海拔高度比外界高的自涌泉,就如开了上帝视角一样。 自涌泉说白了,就是地下暗河流动时,水流遇到岩石裂缝时,要是水压足够大,水就会顺着裂缝被水压冲出来。 所以不少山上,才会出现自涌泉。 当然,这也受到季节和降水的影响。 降雨后,水渗入地下河,自然会增强水压。 从薛金平手下的三千屯田兵中,选出500人,带齐长矛弓弩和帐篷、粮草,跟着骑在马上的石仲魁,花了半天时间行军,来到了未来的长沟湿地公园周围。 按照土工公的指引,队伍在一座百米高的山,山脚下扎营。 石仲魁带着人爬上山,眺望下去,就见几公里外分布着大大小小十几个,由几千个自涌泉长年累月形成的芦苇荡和湖泊。 “大人,这一片水洼国朝刚建立时,就有过开荒的记录,只是地志里记录着百年前开荒放火烧芦苇时,火刚起,天上就下起漂泊大雨。 而且还只是这一片有雨,稍微远一点则半点雨滴都没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