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耽美 - 历史小说 - 如何为始皇崽耕出万里江山在线阅读 - 如何为始皇崽耕出万里江山 第176节

如何为始皇崽耕出万里江山 第176节

    秦始皇死后,各地揭竿而起,他们也立刻开城门迎六国旧贵族的灭秦联军,继续管着当地。

    此刻江苏浙江等长江中下游平原,就像是后世的福建广东广西云南等地,也差不多是“土司”管理。

    楚国在迁都之前,在长江南岸的势力范围比现在大多了,原本吴越的国土都是楚国的国土,比如包括现在的江西湖南全境。

    但在楚国南迁,秦国攻占黔中郡之后,南楚之地就变成了紧紧地巴着长江南岸的那么一点,吴越南方的领土纷纷实质性的独立。

    没有选择独立的地方,其楚国的影响力也差了多少。所以当秦人攻来了,他们稍稍犹豫了一下,就投降了。

    这群吴越贵族怎么看楚国都是将亡之相,不如投靠一个新国君。

    “叫我们等候支援,我看楚国人根本就没想过支援。”

    “也可能是他们想让我们和秦国人打得两败俱伤后再来。”

    “李牧将军这么厉害,大概武安君白起也就差不多这样了。我们拿什么和他打?”

    “听闻朱襄公也在,李牧将军打一处,朱襄公就在一处屯田,庶民纷纷拥护,自发阻挡楚军回来。”

    “什么?朱襄公也在?!”

    吴越贵族面露难色。

    李牧来了没什么,但如果朱襄公也在,他们在当地的声望会不会极速降低,会不会以后日子没有在楚国好过?

    听说秦国基本不给封君权力,如果当地庶民都不支持他们,他们怎么问秦国要自治的权力?

    “但是秦国国都在咸阳,离我们这么远,他们应该比楚国人更不好管我们。”

    “也是,离那么远。”

    “再者,听闻只要不打扰朱襄公种田,朱襄公就不会干扰当地政务。我们怎么会阻拦朱襄公?”

    “极是极是!我们巴不得朱襄公来指导种田。”

    “那……降了?”

    “不然呢?难道还和秦人打?你们想好怎么和那些怪物似的船打吗?”

    “听说朱襄公还灭了楚国的神灵给船队请来了神灵护体,怎么可能和秦人打!”

    于是,李牧千里迢迢来到了长江三角洲,吴越贵族打开城门,以迎秦军。

    楚国是什么?楚王是什么?我们吴越人不熟。

    他们甚至一把鼻涕一把眼泪,说起了和楚国的灭国之恨,在李牧面前怀念吴越的好,说只要不跟着楚国人,跟着谁都行!我们一个个都和楚国有世仇!

    李牧虽然年轻,但信了他们个鬼。

    不过无论他们心里在琢磨什么,只要配合李牧屯田养兵,愿意接受秦王诏令和秦律改造,李牧就假装信了他们个鬼。

    不过李牧私下接待他们,向他们强调:“既然你们是因为早就对楚国不满,心向秦国和秦王才投降,请一直坚持告诉他人这个事实。”

    李牧举起酒杯,环视周围:“你们是因为秦王的威严和秦国的强大,以及对楚国不满才投降,和城中一些关于朱襄的流言无关。”

    众人立刻心领神会。

    李将军一定在城中听到了他们惧怕朱襄能惑民、能灭神,所以才失去了抵抗之心的流言。

    显然,李将军不希望有关于朱襄公的流言出现,以免朱襄公声望太过,让秦王警惕。毕竟朱襄公不仅是秦国的大贤,也是秦国的外戚,关系到秦国王位争夺。

    他们立刻纷纷保证,自己立刻会让朱襄公相关的流言消失,开始大肆吹捧秦王和秦国。

    我们确实是因为秦王太英武、秦国太强大,所以才早早心向秦国!

    李牧见这些人很识趣,便投桃报李,给了他们许多便利。

    李牧基本没有动主动投降的地方官吏编制,只在比较重要的地方用军官替换;也没有收缴他们的税收,只接受合适的供奉。

    李牧还大摆宴席,宴请当地名门贵族交流感情,与他们互赠礼物,并承诺送他们族中青年才俊去咸阳学宫。

    “如今天下贤才尽在咸阳学宫,你们偏安一隅,虽生活安稳,但想更进一步便是不可了。”李牧和蔼道,“如果你们有让家中年轻子弟更进一步的想法,我可为你们写推荐信,推荐你们去咸阳学宫入学。”

    当地豪强纷纷意动。

    虽然让家中年轻子弟千里迢迢去咸阳,他们担心秦王将其当人质。但如果秦国一直这么强大,真的统一了天下,那么自己家族想要更加显赫,留在当地当地头蛇显然不可能。

    再者,就算他们为家中年轻子弟聘请了老师,也远远比不过咸阳学宫的贤才。有识之士谁不想有更好的老师?只是碍于世道大乱,不敢轻易出门。如果有秦兵护送,从水路进秦,他们就不怕路上遇到意外了。

    李牧再次诱惑:“过些时日,待楚人安分一些,朱襄应该也会来此地。他对吴城十分向往。你们选择家中青年才俊,可先在朱襄手下入学。若朱襄看中,将来带他们一同回咸阳,恐怕前途会更好。”

    豪强的眼睛亮得像火把。

    如果能投入朱襄公门下,还担心什么人质?!

    哪怕是提前在秦王王位争夺中站位有危险都没关系,但他们现在想冒险也不可能得到从龙的机会,连去赌桌旁边的资格都没有!

    “不过朱襄苛刻,恐怕很难。”李牧转动了一下酒杯,将青铜酒杯放在桌子上,发出一声闷响,“你们也知道,朱襄仁爱,在他眼中,贵族庶民皆是人命,不会厚此薄彼。你们若想让子弟跟随朱襄,不仅要选有仁爱之士,还要能吃苦,能放下身段与朱襄一同行走田野。”

    他摇了摇头:“难。”

    李牧为朱襄造势之后,让当地豪强自己为难去,自己继续训练和扩充水军。

    朱襄正如李牧所说,扛着锄头,带着弟子,牵着政儿,慢悠悠也往长江下游走。

    他一路走,一路指导秋种。

    中原种植冬小麦,南方也可以种。至于水稻,就等开春之后再种了。

    无论种冬小麦还是种水稻,冬季都不能闲着,该整地整地,该修水利修水利。朱襄还将水车、石磨、舂米工具等传播到自己所走的地方,告诉他们如何吃麦吃稻更加美味。

    朱襄让村中长老管理石磨,与他们约定如何让村民借用石磨,收取少许粮食或者劳役来弥补石磨管理的费用。

    “不要贪婪。整个村庄都富裕之后,你们的生活才会更好。”朱襄挨个村庄叮嘱,“秦王现在在咸阳选官,天下贤才都能考官。以后还会在各地兴建书院,让各地庶民士人考取官吏。你们只有让村里大部分人吃饱肚子,才能有更多的人读书。若村庄里有人做官,不比贪图一点点石磨的收益强?”

    当地村老都很惊讶:“我们也能考官?”

    朱襄道:“你想,秦国很快就要统一中原,占领那么多地方,总要有人来管。如果让六国旧官吏去管,那么那些地方是秦国的地盘,还是六国的地盘?秦王那么英明,当然会选拔新的人才。”

    村老信了。

    因为李牧攻打下新的土地时,就是任命当地没有当官吏的士人去当官吏,而不选择原本的官吏。

    这样其实换汤不换药,因为当地官吏基本也是当地名门望族。李牧换来换去,其实还是他们家族的人。

    但李牧此举的含义,就是向当地人放出一个信号,这里已经是秦国的地盘,楚国原本的那一套说了不算。

    而且虽然同是当地望族,但望族中人心也不齐。即便是兄弟血亲,也可能是仇人。他们自然希望让别人下去,自己当官吏。

    朱襄的话让当地人生出了更多的野心。

    朱襄的意思是,现在的官吏也是暂时的,以秦律的规定,之后官吏还需要再次考核。而考核的时候,包括庶民在内的所有人都有资格去考。

    当然,事实上庶民是不可能去考的。因为现在的庶民不识字,识字的都是士。

    但庶民中较为富裕的人也会想,就算这一代不行,儿子呢?孙子呢?只要从现在开始教,将来未必不行。

    “谢朱襄公指点。”村老叩头不止。

    朱襄扶起他们,与弟子们继续前行。

    他身后的弟子们窃窃私语。

    “看,我们儒家真厉害。”

    “屁,朱襄公是咸阳学宫,不属于任何一家。”

    “不,就是我们儒家大贤!”

    “朱襄公推行律令,为何不是我们法家?”

    “错了,朱襄公是我们墨家,是我们的钜子!”

    “屁!朱襄公擅长种田,当然是我们农家。”

    “你怎么不说朱襄公写小说,是小说家呢?”

    “呃……”

    嬴小政本来在思索朱襄所说的“考官”制度,被身后学子们打断了思路,愤怒地往后瞪视了一眼。

    学子们立刻噤声。

    虽然公子政年纪小,但已经颇具威严。

    好吧,其实公子政瞪的一眼挺可爱,但他们不敢说,只能板着脸假装自己被吓到了。

    嬴小政满意地回头:“舅父,你是哪家的?”

    朱襄没听懂:“啊?我是政儿家的。”

    嬴小政:“……哦。”算了,不问了,舅父就是我家的。

    冬季没有多少需要朱襄指导的地方,朱襄只需要将春耕需要的工具交给当地官吏,让他们开垦荒地兴建水利。

    在嬴小政迎来七岁生日的时候,朱襄来到了吴城,顺便继续往东,去看了一眼大海。

    虽然嬴小政已经七岁,但如果朱襄努努力,还是能将小外甥扛在肩膀上,只是不能走太远。

    嬴小政坐在朱襄的肩膀上,看着汹涌澎湃的大海,感到一股豪气充盈胸中。

    梦中自己当了秦始皇后才看到的大海,他现在就看到了!

    “政儿,对着大海高喊,会非常舒服。”朱襄怂恿。

    嬴小政问道:“真的?”

    朱襄道:“据说喊出自己的梦想,实现的概率非常高。”

    嬴小政虽然不信,但想试试。

    比如他想喊自己成为秦始皇,让阿父早点退位。

    我不要当秦二世,嗷嗷嗷嗷!

    嬴小政在自己脑海里想象出这个画面,然后使劲摇晃脑袋,把这个画面晃走。

    好蠢,算了。

    不过朱襄开始犯蠢了。他对着大海,使劲喊了一声“啊!”,把身后的李牧吓了一跳。

    李牧道:“你发什么疯?”

    朱襄义正辞严道:“你面对大海或者登上山顶,难道没有想大喊的冲动吗?”

    李牧想了想,道:“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