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耽美 - 历史小说 - 逆天换明在线阅读 - 第五百二十章 决战兵临鞍山堡

第五百二十章 决战兵临鞍山堡

    从陕西到山西,再到河南,湖北,四川,崇祯不会想到流寇会从一省到三省,再到五省,蔓延而不可收拾。

    越是追剿得急迫,起义军越是流窜的范围更广。各省明军的协调配合越是失措,这在当时的通讯条件下,根本难以避免。

    加上各省明军战力不一,农民起义军往往能溃网而出,哪里空虚向哪里流窜,为害更烈。

    正因为如此,郭大靖才不会急于介入国内的剿贼平乱。不打无把握之仗,尽管是战力远逊建虏的起义军。

    秋天驱走了夏季的酷热,离庄稼收割还有一个多月的时间,东江军各部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大决战在出乎建虏预料的时间点拉开了帷幕。

    左协,新编协,飞虎,飞豹两大骑兵团,步骑炮共四万多人,铺天盖地压向鞍山驿,进攻辽阳北面的最后一道屏障。

    牛庄驿,水师船只沿河排列,绵延十数里之远。毛承禄的前协、李维鸾的右协整装待发,只等令下,便直插辽沉腹地。

    辽东,孔有德的后协、冯西建的特战营,朝鲜义军和飞飚骑兵团,四万多人分成两路,向着各自的目标逼进。

    总攻的展开,既出乎了建虏的意料,甚至连监军太监方正化都蒙在鼓里。

    直到郭大靖礼貌性地致信,他才如梦初醒,派人急奏朝廷后,从旅顺星夜赶往海州。

    要想欺骗敌人,先骗过自己人。郭大靖知道建虏想从明廷获取情报,是相当及时准确的。

    所以,连皇帝到大臣,再到民间的百姓,谁都以为秋收后才会开始的平辽,竟就这么突然地开始了。

    甚至于,连辽东光复区的百姓,也被这个消息所震惊。但马上,在官府的动员令下,民众也开始了忙碌的支前。

    前线已经储备了大量的粮弹物资,但在一个多月的时间,也就是秋收前,百姓们还要再突击运输,数量也是相当地惊人。

    秋收时的统筹工作,官府也安排妥当。

    没有了军队的参与,相当于少了将近十万壮劳力,压力可想而知。非男女老少齐上阵,不能将地里的粮食完全收割入仓。

    可这些繁杂的工作,已经挡不住东江军平辽的脚步。数万大军浩浩荡荡,只一天时间,便兵临鞍山驿。

    鞍山驿堡于明洪武二十年建成,万历六年重修,改筑为砖城,初为传递所,驿内车马繁多,商贾极盛。

    鞍山驿堡东贴杨柳河(古称鞍山河),坐落在东西鞍山两座山的中间地带,东西距两山各一里。

    驿堡东北面是源于长白山余脉的千山,西南面则是辽阔的辽河平原的开始。

    鞍山驿堡襟辽阳而带海城,东北距古城辽阳、东南距临海城均为六十里。地点适中,扼东、西鞍山咽喉处,是明代通往辽南、辽西的门户,扼守辽南古道要冲。

    鞍山驿堡以东西鞍山为屏,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外用青砖包砌,内填黄土。城内掘有水井,以防断水。周围有护城河,以防偷袭,弹丸之地,固若金汤。

    努力尔哈赤先后攻下沉阳、辽阳后,曾把都城迁到辽阳,鞍山驿遂成为后金拱卫都城的重要军事据点。

    后来,再改沉阳为都城,鞍山驿在军事地位上的重要性,依然没有改变。

    毛文龙曾趁努尔哈赤出征蒙古喀尔喀所部时,率兵袭击鞍山驿,迫使努尔哈赤乘夜返回沉阳,遣诸贝勒赴鞍山救援。

    郭大靖亦在宁锦大战时,率兵袭占鞍山驿,使皇太极匆忙撤兵,解宁锦之危。

    如今再临鞍山驿,算是旧地重游,但性质已经是完全不同。

    四万多装备精良、士气旺盛的东江军,再不是偷袭骚扰,而是堂堂正正的进攻,以攻克鞍山驿,打开辽阳的大门。

    鞍山驿虽然号称坚固,但也有其最大的弊端,那就是城堡太小,不能驻守太多的人马。

    建虏虽重视其为辽阳门户,但也只能驻兵五千,还不全是在堡内。

    勒马于鞍山堡数里处,郭大靖率领众将各举望远镜,仔细观察其防御体系。

    显然,赫图阿拉的失陷,以及阿济格在凤城外的营寨被毁,使建虏意识到东江军远程火力的强大。

    “壕沟十数道,使城堡在攻城之初,免于我军远程火力的打击。”左协统领刘兴治撇了撇嘴,有些不屑地说道:“这是要与我军在城外厮杀纠缠啊!”

    新编协统领何可纲连连颌首,说道:“根据情报,不仅是鞍山堡,辽阳、沉阳的城防也是如此布置。”

    作为辽镇中最先融入东江镇的将领,何可纲能得到郭大靖的青睐,不仅在于历史上的名声,还在于他的实际表现。

    尽管祖大寿在官职上最高,可也正是这一点,他不可能领一协部队,只能是成为毛文龙、郭大靖的副手。

    而祖氏其他人,却没有太过突出的人物。郭大靖只能给了他们两个副协统的名额,也算是对辽镇的特殊照顾了。

    对这样的安排,祖大寿也无话可说。放眼东江镇诸将,哪个不是经验丰富、战功赫赫,与建虏数番血战厮杀过。

    比较之下,虽然官阶差不多,可别忘了,这里是东江镇,没有战功和名声,下面的军官和士兵谁会真心听服?

    在军队中,就是以战功和经验来评定高下。不论资排辈,不看背景人脉,这样的氛围才是蒸蒸日上的团体应该具备的。

    不能为了人情而坏了规矩,这是郭大靖的眼光和格局决定的。

    东江镇将要保持长期稳定坚强,将是他征战天下的基础,绝不能走“亡也忽焉”的老路。

    而此时的祖大寿,主动请缨前往辽东,坐镇指挥辽东的军事行动。

    其实,这就是随便找点事儿干,军队的具体行动已经布署完毕,也不需要他再进行大的调整。

    至少他是总兵之职,东江军将领表面上的请示汇报,还能给他带来些心理上的安慰。

    祖泽润作为新编协的副协统,虽然没有插话议论,但却显出跃跃欲试的神情。

    毕竟,这是他表现的机会。而首战用新编协,也是基本确定的安排。对于新编协的战力,他也不得不承认很强,与其他各协并没有大的差别。

    郭大靖终于放下了望远镜,露出澹澹的冷笑,转向何可纲说道:“何将军,新编协首攻,你去指挥吧!”

    “末将遵令。”何可纲马上躬身施礼,带着几名军官驰奔而去。样样稀松的逆天换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