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九章 试射
李植换了一个打下手的帮手,调整了十几次灶火火力,浪费了十几罐浓硫酸,总算将硝酸生产出来了。在微热的环境中,浓硫酸将硝石变成了硝酸气体,大量的硝酸气体在装水的罐子里溶入水中,将那一罐冷水变成了浓硝酸。 有了浓硝酸,李植就可以制造各种新式火药了。 不过各种复杂的火药制备太难,其中一些的制备还十分危险,李植首先要做的,是硝化棉这种简单的无烟火药。制作硝化棉需要用上浓硝酸,浓硫酸和棉花。李植首先将硝酸和硫酸配成1:3.5的溶液。 不过李植第一次混合硝酸和硫酸的时候没注意,直接将硝酸倒入硫酸中,那混合液顿时沸腾了,溅洒出来。好在李植一直小心翼翼,眼明手快,飞快地往后退了两步,才没有被这浓酸溅到身上。 李植长舒了一口气,擦了擦头上的细汗,暗道好险。若是被这混合酸液沾上了,那皮肤立刻要被烧烂。 第二次,他改把硫酸往硝酸里面倒,才安全地得到了硫酸和硝酸的混合溶液。混合后的液体还是会发热,李植用玻璃棒轻轻搅拌玻璃瓶中的酸液,盖上玻璃盖等待混合酸液冷却。 混合酸液冷却后,李植把脱脂棉花压入混合酸液中。 脱脂棉花是提前做好的,用烧碱溶液熬煮棉花,再用水冲洗后得到。棉花里的脂肪和烧碱发生皂化反应变成肥皂,再一洗,这些脂肪就被彻底洗掉了。脱脂棉花晒干后,被放在一个大棉布袋子里备用。 李植把脱脂棉花压在装满混合酸液的玻璃杯里,压了厚厚几层,并用玻璃棒把棉花之间的空气压出来。 在酸液中静置二十分钟后,李植把硝化的脱脂棉取出来,用大水冲洗至闻不出酸味。然后将硝化棉放入稀碱面溶液中煮二十五分钟,取出冲洗晾干,再浸入2%硝石水溶液进行安定处理。 硝化棉虽然经过安定处理,仍然不太稳定,易燃易爆。当温度超过四十摄氏度时候。能加速分解而发生自燃。因此在贮运时硝化棉中必须加入30%左右的酒精为湿润剂,以增加稳定性。 经过一系列制备,李植终于得到了一小罐硝化棉无烟火药。李植用火把点燃了几团硝化棉,只看到火光一接触到棉花,整个棉花就爆燃起来,像是烟花一样炸开在空气中。看这硝化棉的燃烧率,恐怕比黑火药强不少。 最关键的地方在于,硝化棉燃烧后彻底烧没,不留灰烬。使用硝化棉做发射药,步枪射手就不需要再用通条清理枪管中的黑火药残渣。在争分夺秒进行射击的战场上,这节约下来的几秒钟,可以显著提高步枪手的射击速度。 射击速度如果能快上几成,步枪手就能在敌人冲到阵前之前多开几枪,战斗力也就提高了几成! 李植忙了一天,制作了一麻袋的硝化棉。然后他让亲卫们把硝化棉捏合、压延、切片,做成了片状的颗粒,这才罢休。 第二天,李植带着硝化棉来到射击场,让一个亲卫使用这种新式火药当发射药,进行步枪试射。 李兴、郑开成等人也不知道怎么打听到李植试验新火药的消息,都来了。几个团长围着李植的麻布袋子,想打开看看又不敢。 李兴笑道:“大哥,这新火药能比颗粒黑火药还厉害?” 李植瞪眼问道:“你怎么知道我今天试射新火药的?” 李兴笑道:“我昨天去总兵府找你喝茶,门口的亲卫说你在忙新火药,我便回去了,自然知道新火药的事情。” 李植这才点了点头,说道:“这种新式火药厉害了,不但体积更小威力更大,而且没有残渣,不需要射手清理枪膛。” 钟峰哇了一声,说道:“伯爷,那岂不是能省掉四分之一的时间?” 李植点头说道:“看着吧!看射手的试射!” 被选出来试射的那个亲卫十分紧张,试射时候双手有些发抖。李植见他的害怕样子,笑道:“你若是炸镗伤了,抚恤金给你加五成。” 随着大明朝整体物价的提高,李植提高了工人月钱,虎贲师士兵的月钱也增加了,变成了三两七钱银子每月。与之对应的,如今李植给予历次战斗中的伤员,阵亡人员的抚恤金也提高了,也变成了二两五成。 李植说要给这个射手加五成抚恤金,抚恤金就达到了三两七钱。这个射手即便受重伤,下辈子也能躺在床上领钱了。他听了这话,双手不抖了,脸上的脸色增加了一份决然,头上冒的细汗也少了不少。 试射的开始,先试验少量硝化棉。射手从浸满酒精的牛皮袋子中取了一小撮片状颗粒的新式无烟火药,用通条压入枪膛,然后装弹射击。 只听到砰一声,子弹射出枪膛,打在一百二十米外放置的东奴双层盔甲上,没能穿透盔甲。 以前的颗粒黑火药能穿透双层盔甲,硝化棉自然也要达到这个标准才算合格。李植让射手增加火药分量,射手听了这话手又抖了起来。 这个射手也是老兵了,不知道用黑火药打过多少次靶,射完后下意识地用通条清理枪膛起来。但是他用通条捅了半天,没感到枪膛里有任何残渣。 他转身朝李植笑道:“伯爷,真的没有残渣。” 李植点了点头,让他射击。 第二次射击增加了药量,还是没有打穿一百二十米外的双层甲。 第三次再增加用药量,射手咬紧牙关摁下了扳机,打穿了一百二十米外的双层铁甲。 看到那盔甲上的两个洞,几个团长发出了欢呼声。 李兴兴奋地说道:“大哥,这下子我们的步兵更厉害了!” 李植拿戥秤称了称一次使用的发射药的重量,算了算,说道:“这新式火药可不便宜,光是算原材料和蒸汽机的钱就是一大笔,加上人工,这一次发射需要的火药就要二分银子。”米酿的明末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