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五五章 调子起得有些高
众人落座之后,沈昌河先欢迎了一下于东,然后又提了程会昌,感谢老先生退休之后依旧关注学校的发展。 其实程会昌89年就正式退休了,不过退休之后,他依旧担任在校学生的指导老师。 面对感谢,程会昌却淡然地摆摆手,“不必如此,我今年八十有二,来日无多,能在学校挥洒余热,实乃我幸。既然今天大家是为了于东的《人群》而来,就不要浪费时间,大家直接开始吧。”退出转码页面,请下载app爱读小说阅读最新章节。 沈昌河点点头,开口道,“既然这个研究会是我提议召开的,那我就先说说我对这部小说中的书写手段的一点看法,《人群》中其实并没有多么曲折的故事,虽然整体来看意识波动很强,情节跳跃比较多,但是从每一段来看,叙事又是流水式的。” “在小范围内,故事总是散散漫漫地随着时间进行着。但是这种写法却让我想起了《儒林外史》,故事星罗棋布,满面开花,一个接着一个,人物陆续出现,虽然看似凌乱,却有着具体的内涵,形散而神不散。” 沈昌河说到这里,金陵大学出版社的总编李钦十分认同地点头。 “周作人说的有句话很对,好像是一道流水,大约总是向东去朝宗于海,它流过的地方,凡有什么汉港弯曲总得灌注漾徊一番,有什么岩石水草,总要披拂抚弄一下子,才再往前去,这都不是它行程的主脑但除去这些也就别无形成了。” “这类看似流水线的书写,形成了别开一面的奇特基调,也让一副原汁原味的图貌就跃然纸上了。这样的创作手法让《人群》激活了体温和脉搏,把城市从干枯冰冷的符号中还原出来,显示内在的活力和神采。” 李钦年纪不大,还没到四十岁,他向来对于东的评价很高,不止一次公开表示过自己欣赏于东的作品。 这次《人群》出来之后,他第一时间就看了,而且还为此写了一篇评述文章,只不过暂时还没有发表。 而他刚才说的这些话,也都是文章里面写到的。 程立业大概觉得上来就把调子起得这么高有些不太好,便开口说道,“《人群》这部小说在书写手法上确实有可圈可点的地方,但是有些地方因为追求意识的流动性,却忽略了故事的连贯性,在现实批判这一块做得不够好。” 沈昌河笑了笑,他明白程立业的用意,无非是怕过于捧杀,对于东不好。 他开口道,“你这就是吹毛求疵了,一部作品怎么可能面面俱到。既然是研究会,咱们更应该关注这部小说做到了哪些东西,而不是关注它没做到哪些东西。老程,自家的孩子,也不能有理没理就给一榔头啊。” 沈昌河说完之后,会议室里面响起了阵阵笑声。 在座的都知道程立业跟于东的关系,自然也知道程立业这么说的用意。 “我倒是觉得,这部小说里面所用的语言更加值得我们关注。” 程会昌忽然开口了,而他一开口,会议室也跟着静了下来,大家都想听听这位研究古代文学的老先生对《人群》有什么看法。 “在我看来,《人群》也是一个语言实验。小说中有些俚语话、口语化的表达,把时代与地方的气息表现得淋漓尽致,此外,在人物和环境描写上又运用了一种文白交织的语体式样,给人一种古典的直观感受。” 老先生说完之后,在座的人都忍不住点头,确实如他所说,小说在语言的运用上非常有特点。 而且关键是,不论是运用了俚语还是文言,都能让大家看得明白,而且还很顺畅,并没有突兀的感觉,这一点非常难得。 程会昌继续说道,“我们中国文化是有内核的,而内核之所在,就在于地方。但是一味地表现地方,却又与时代有背,所以我说《人群》是一个语言实验,它至少在尝试找出一种更为大众接受的方言写作样式。” “另外,用方言写作的好处还有一点,就是无需赘述,自能表现地方人物特点。譬如我们在《人群》中,只要见到有谁用你或者您,自然就知道这个人不是上沪人。当然,这一点在很多小说中也能看到。” “程老说得没错。”沈昌河接过话茬,“而且,如果仅仅是保留地方词汇,并不能显示出《人群》语言策略的高明之处,其区别并超越以往方言小说的核心特色是让沪语在口头语转化为书面语时实现了音与意的兼容。” 李钦跟着说道,“是的,《人群》不仅仅在语言的运用上集合了古与今,而且在内容上也集合了古典于先锋于一身……” 一旁的于东从头到尾没说过一句话,其实他写这部小说的时候并没有想这么多……也不能这么说,他写小说的时候也想了很多,但是不会像沈昌河他们想这些比较学术性的东西。 比如沈昌河说《人群》让沪语在口头语转化为书面语时实现了音与意的兼容,于东也想了,但是他想的就是保留沪语的特点,然后让非吴语区的人也能够看懂。 而且他凭自己也做不到,很多时候都要靠程砚秋帮忙。 但是这样的学术研究会,于东是理解并且熟悉的,因为他自己之前就参与过很多次,只不过像今天这样有分量的还是第一次。 他们似乎也没准备让于东发言,只是偶尔跟他搭两句话,更多的是不想让他坐着太无聊。 而于东在旁边听了好一会儿之后,也终于明白程会昌为什么要来参加这个研究会了。 老先生从头到尾一直都在聊跟古典有关的东西,从文白交织的古典式样语言再到说书人的写作手法,围绕的都是古典二字。 后来就形成了一种场面,程会昌讲几句古典,大家跟着一起分析一段,然后李钦讲几句创新,大家又跟着分析一段。 整个研究会的话题,就在古典跟先锋之间反复横跳。 有意思的是,大家都没有觉得有问题。 或许他们都乐在自己所讨论的东西里面,没有关注,反而是于东这个旁观者看得最清楚。 后来,于东又想起卞之琳的那首诗,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他们这些人在研究于东的小说,而于东则在一旁研究他们。 原定两个小时的研究会,一直持续了三个多小时,会上大家话没少说,茶没少喝,眼也没少抽。 二十多个人,大半都是烟枪,程会昌八十多岁了依旧手不释卷,烟卷的卷。 于东没喝几口茶,却上了不少次厕所,主要是为了出去呼吸新鲜空气。 等到研究会结束的时候,沈昌河对李钦说,“李主编,今天咱们讨论的内容,就劳烦你们这边总结了。” 李钦笑着挥手,“沈主任放心,交给我吧。” 研究会当然不能白开,开了之后肯定需要一些纸面资料,以后方便查阅。 沈昌河的意思,还要让李钦写一篇文章,把今天会上讨论的这些东西总结一下,浓缩一下,然后发表到一些报纸刊物上面去。 “程老,晚上一起吃个饭?”沈昌河一边收拾资料,一边问程会昌意见。 程会昌扭了扭脖子,笑着摇头,“年纪大了,这才坐了没几个小时就感觉有些乏了。吃饭我就不参与了,你们去吧。” 沈昌河点点头,他也知道程会昌的身体状态,今天能在这里坐三四个小时已经十分不容易了。 “那我送你回去。” “不必。”程会昌摆手,“还没老到这个地步。” 随后程会昌又看向于东,笑道:“于东,有时间多来金陵大学坐坐。你虽然在金艺授课,却教的戏创专业,于你的才能多有浪费。金陵大学的中文系还算过得去,有时间多来交流交流。况且你岳丈是系里的副主任,这也是彼此的缘分。” 于东忙道,“一定,一定。” 程会昌点点头,又继续说,“下次如果再来,记得一定要告诉我。我还知道你写过一首诗一首词,都很不错,下次有时间我们可以交流交流。” “程老过誉了,我那只不过是信手涂鸦,实在贻笑大方。不过既然得程老垂青,以后再来,必然会去叨扰。” “这便好,我走了。” 随即老先生跟众人摆摆手,慢慢地往外走。 众人就这样站着看着老先生背影,也不动身,一直等到老先生大概走远了,沈昌河才挥挥手:“我们去吃饭吧。” 去吃饭的路上,于东又被学生们认了出来,而且还是下午见到的同学。 不过这些学生也很聪明,先喊了声“校长好,各位老师好”,然后才看向于东:“于东老师开会结束啦?” 等到学生走后,沈昌河好奇问道:“他们怎么知道你来开会?” 于东笑着解释,“下午来的路上被学生们认出来,给他们签了会名,所以耽误了一点时间。” 沈昌河笑道:“原来还有这么一茬,我说你怎么踩着点到,老程明明说你要提前来的,我还在他办公室等了一会儿。”肉都督的溯流文艺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