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耽美 - 历史小说 - 周易哲学解读在线阅读 - 《易学评论》(七十七)

《易学评论》(七十七)

    下卷:现代"易学"评论

    第二篇:古今"易学"混乱现象及成因

    第一节

    古今人们对今本《周易》认识上的混乱现象,其表现在《周易》称谓内容上的混乱;《周易》性质说法上的混乱;《周易》注译上的混乱。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农耕文化。这是为国人津津乐道的民族骄傲,而一部《周易》又是中华古代农耕文明的结晶,又被当今称为中华文化的活水源头。一部《周易》说了几千年,一部《周易》犹如民族的史诗那般,吟唱了几千年。由一部《周易》而产生的“易学”,贯穿了中国古代(后封建时代)文化的价值核心。

    可一部《周易》,2千多年来,都说不清楚是怎么一回事,难怪人们跟着人云亦云,众说纷纭。

    不过对《周易》虽说是众说纷纭,但从古到今在说法与运用上不外以几个方面。

    一是义理引用:

    自《周易》一书出现后的先秦至整个后封建时代,上层的知识界不以为《周易》被史巫用于卜筮过而遗弃《周易》,而自始其终都在引用《周易》里的文章句子直接用于说理,把《周易》看作与《诗》、《书》典藉一样而引有。到取消“五经”、“四书”在中国思想界的垄断地位后,这一传统现象也就断裂了。这可以称为“义理引用《周易》派”。

    二是卜筮运用:

    在先秦的春秋时代(由《左传》记载),巫史通过画符号占筮,并改造《周易》原创文本里的文辞当占辞。虽然孔子从理论上给予《周易》义理阐述,到战国时代,在诸子的典章书籍里,已没有了以《周易》占筮的记录,并且从理论上排击占筮思想。自秦汉帝王专制始,巫术占筮复兴,而理论上又把《周易》筮术化(首推《系辞传》)。自“三圣”《易》说成为易学上的权威,《易》也成为五经之首的经。自此《易》经成为神秘主义思想的活水源头。《易》经也与占筮说形影不离了。虽然汉京房建构出新的“八卦纳甲”筮术把《周易》的“文辞”客观上从八卦占筮中分离出去。算卦上不再借以《周易》里的文辞当占辞而比类人事吉凶,而采用的是五行生克出六亲模式,并通过四季、月令、旺象而比类人事吉凶,客观上对恢复《周易》义理的研究不在受占筮说的影响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两汉的占筮中,不在把《周易》的文辞当占辞了,到魏时终于出现了王弼继承先秦象数义理以及文字“训诂”方式注释《周易》的义理思想,这是《周易》学上一个划时代的转变。当然这划时代的转变是相对把《周易》当占辞看待来说的。因为王弼对《周易》所做的“注”,也没有把《周易》原创的义理给注释出来。自宋图式易学的出现,更主要是朱熹把《周易》定性为卜筮之书说,并以占筮角度对《周易》进行注释,而形成了朱熹的“死角”,《周易》与占筮再次被扭曲在一起了。虽然明清的占筮上是运用的“八卦纳甲”五行生克方法,但国人由于朱子之说,再也抹不掉《周易》与算卦等同看待的习俗了。至到今天的学界里多是步朱熹的后尘,而把《周易》理论上说成是占筮之书,而在算卦批命行业的应用,并不用《周易》一书的文辞做“占辞”了,却打着《周易》“预测”的旗号,而实际运用的是八卦纳甲,五行生克的那套筮法(而今天在网上唯一看到台湾某大学哲学教授傅佩荣却在讲述以今本《周易》算卦的方法)。

    这自后封建时期至今在算卦上虽然已抛开《周易》的文辞当占辞,但总把《周易》与占筮搅和在一起理论,特别是今天更甚于古人。

    这可称为“占筮引用《周易》文辞及空打《周易》旗号占筮流派”。这在中国的历史上又可分为两个时段里的两种称法。

    先秦时期的春秋,是占筮引用春秋《周易》里的文辞当占辞的时期。

    而自汉京房建构“八卦纳甲”筮术至到今天,在算卦上不在引用今本《周易》里的文辞当占辞,可已然打着《周易》(或《易经》)的旗号,而应用的是八卦纳甲筮术。

    这样就可称为:春秋占筮引春秋《周易》文辞流派;现代空打《周易》旗号算卦流派。

    三是义理注释《周易》:

    这是以轻象数及结合《周易》文辞注释《周易》义理派,这可称为义理派。

    唯王弼以注释《周易》时不杂《周易》为卜筮说,也把《易传》里凡带“卦”称的的《易传》文章排除在外而不做注。唯王弼例外,古代凡对《周易》注释的象数义理者没有不认为《周易》有占的功能,这是受《系辞传》的影响,更是今本《周易》结构形式影响所致。

    四是义理注释《周易》而理论上又认为《周易》是占筮功用:

    如古代的张载、程颐。现代的黄寿棋等。

    古代在注释《周易》一书的义理时,在理论上是双重性质的看待《周易》。

    古代虽都以象数注释《周易》的义理,以训诂式把《周易》注释发挥为封建帝王时代里的义理思想。但理论上确把《周易》做双重性质看待。即是说理论上把《周易》说成有“占”的一面,而在对《周易》的“训诂”全是帝王时代里的义理阐述,并不显占筮内容的这一奇特现象。

    不论注释上义理说《周易》,而理论上又是占筮说《周易》者,都是以象数并结合《周易》里的文字字义,而对《周易》进行义理解释。而历史上并没出现所谓纯义理注释《周易》一书的。中国的“易学”史实是以象数解释《周易》的学术史。在以“象数”释解《周易》的历史过程里,也有所区别。即运用“象数”释解《周易》是孰重孰轻的区别。但总体都不离“象”、“数”去解释《周易》。这一历史现象中,古与今在以象数解释《周易》一书也有区别,即“训诂”与“注译”的区别。在整个的后封建社会里只有“训诂”式的注释《周易》,而没有译文《周易》一说。而现代以来只有注译式的《周易》版本,而没有古代的那种“训诂”式的注疏本《周易》了。但都或多或少的都不离象数而说《周易》。

    五是象数筮术注释《周易》:

    以象数注释《周易》者,也有轻重之分,但筮术说《周易》是一样的。虽有以汉象数说去注释《周易》,在对《周易》的象数注释上也有不杂占筮说。但以象数注释《周易》者的主流是亦理亦筮论之。如朱熹的《周易本义》、来知德的《周易集注》、李光地的《周易折中》等。

    而现代以来,注释《周易》者,从理论上不再与古代人那样看待《周易》是双重的性质标准,而定性为“卜筮之书”的一种性质标准了。这是当今学术界上的主流认识,我们前面所举例的名流大家,没有不认为《周易》不是占筮之书。但现代以来对《周易》一书的注释上不同与古代的“训诂”方式。而对《周易》里的文字,做直接的注解,虽加杂有一些“象数”之说,但“象数”之说与古人相比不为主要,主要的是真对《周易》里的文字句子,做注释或译文。但还没一部比较接近《周易》原创的思想内容的译注本《周易》来。这又是一种奇特现象。理论上把《周易》定性为卜筮之书的今天,而注译本《周易》里看不明白是讲占筮的内容,与真正卜筮之书的内容是完全不相同的一回事。古今这两种对待《周易》一书的怪现象就自然而然的发生着,也被学术界里接受着。

    这里说古代理论上对《周易》一书是双重的性质标准看待,而对《周易》的注释上是以“训诂”方法进行,一“训”就偏题,从《周易》里“训”出的是后封建社会的道德政治观念。

    而到了现代的社会里,反把《周易》从理论上做单一的为卜筮之书的性质说,而对《周易》里的文字注释翻译上没有注释出卜筮算卦上的内容来,通过对《周易》里的文字直接注释与译文,多多少少看到的是在讲述一些道理,而一些译注《周易》的书籍里某些简单的译文还比较接近《周易》里的原创时的哲学思想。

    以双重性质说《周易》的古代,以象数注释《周易》,而“训诂”出封建帝制社会里的道德政治观。而以“卜筮”性质说《周易》的今天,反而注译《周易》里的文辞,逐步接近《周易》文辞的原创哲学含义。能不认为这是古今《周易》学上的一个奇特现象么?那么,为何那些研究机构与研究《周易》的学者,视而不言呢?

    综上,从历史发展上来看,不外五大主流说《周易》者。

    从五大主流说《周易》,解《周易》,引用《周易》来看,对《周易》一书的性质已然是偏重于义理学说。这正是后封建社会里一直把《易》作为经首地位并没有动摇过的根本所在。后封建社会里看重的正是义理的《周易》,而不是筮卜《易》。当然后封建时代里并不排击占筮批命的习俗文化。虽然古代里无论引用《周易》直接用于说理,还是以象数解《周易》义理,但多是“跑题现象”,那是传统“训诂”方法的时代所致。但毕竟从义理上解释《周易》与把《周易》当筮卜看待是不同的两回事。

    特别到了现在《周易》说上是更加的混乱,如称谓上的混乱,说法上的混乱,注释上的混乱。

    如现在人们在书店里看到的《周易》通行读本(算卦之用卦爻式《周易》),即有不同出版社出版的《周易》一书。其名称有称《周易》的,也有称《易经》的。一般说来,现在我们所见到的《周易》读本,其称法及文本里的内容并不统一,如书名为《周易》,但文本里内容有的只有所谓的“六十四卦爻辞”,还包括一部分属《易传》里的一些文章,又不全包括《易传》内容。也有的出版社出版的《周易》读本,而内容是所谓的“六十四卦爻辞”加《易传》。也有不少的出版社以《易经》名称,而内容同称《周易》名称的读本没啥区别。其内容也是所谓的“六十四卦爻辞”加《易传》文章。也有以《易经》为名称的读本,而内容有所谓的“六十四卦爻辞”加《易传》里的一部分内容。而有的称《易经》或《周易》的读本,其内容只有所谓的“六十四卦”。总之,在书店里看到的《周易》或是《易经》读本,其内容并没有统一的一种内容规定。现在出版物无论称《周易》或是称《易经》的,多是注译本。即经过注解和翻译的本子。把古文翻译成白话文。本来是薄薄的《周易》一书,变成了厚厚的内容了。

    再如,你若是听说过《周易》,且不论是道听途说,或是从阅读书籍中看到过,抑或是在街头巷尾的算卦地摊上看到的大大书写着"周易预测"的,所获得的这一信息概念。也许你就有了一种好奇心。都说《周易》怎么怎么?你就会去到书店里留心翻看有关《周易》的书籍。若是较大的书店,你就会看到不少《周易》书籍。在有些书店的书架上,还会分类写着古典文化书籍的专柜,书架上排列着各种封面的《周易》书籍。你还会看到另有写着“民俗文化”的书籍专柜里,也有写着《周易》这一名称的书籍。这排放在不同称号书架专柜上的《周易》书籍(当然,也有不分类,也不论是算卦书,还是研究周易的学术书,只要是带"周易"二字,还是"易经"二字,即不论是学术还是算命书,皆放置一处),也许你心有疑虑,缘何称着《周易》名称的书籍,而在书店里排放在两个不同称号的书架上呢?

    做为“古典文化书籍”专柜上的《周易》读本外,还有更多的是古代经典书籍,如先秦产生的书籍《诗经》、《尚书》、《论语》、《孟子》、《孙子兵法》、《庄子》、《老子》、《韩非子》等。显然《周易》一书放到“古典文化书籍”专柜上,是视为古代经典书籍了。

    你正想了解作为古代经典之首的《周易》,到底说的是什么?你就会从“古典文化书籍”专柜上看《周易》读本。而“古典文化书籍”专柜上摆放的《周易》读本,也不是有统一的称谓。有什么《周易正义》、《周易外传》、《周易本义》、《周易象数论》、《周易尚氏学》、《周易古经今注》、《周易概论》、《周易全译》、《易经》、《易经卦爻辞新解》、《细说易经六十四卦》等等名称。这些书籍,有古人对《周易》做出的注释本,也有今人对《周易》注释与白话翻译本。

    你也许想看一看《周易》是说的啥,就从那“古典文化书籍”的书架上抽出一本《周易》,打开这本书来看。你也许会先看前言,现在印刷的通行本《周易》大多有一个前言(或称“序”)这里的前言也大多是现代编者或注译者的话。凡有出版社编辑出版所写的前言,多少带有一些广告的口味,体现的是“卖点”。而一些是注释者写的前言,是扼明简要的对《周易》进行一番介绍。但大多不外是说《周易》是怎么怎么的一部卜筮之书,后来又怎么怎么变成了有哲学思想的书,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了如何如何的重要影响;可又是一部什么最最神秘,最最难懂的书。这种前言叫你不得不越发对《周易》神奇起来。粗略的看完前言,就书归正传,看内容。按目录是谓“上经”。传统称第一卦的内容是“乾”卦,有写“乾第一”,或是写着“乾卦”等不同的称法。而名称下面跟着出现一个符号“”,即一个有六道横杠组成的符号,在这一符号旁标着“乾上”与“乾下”四字。这六道横杠的符号上标着的“乾上”、“乾下”不知是何意。看不懂,再往下看,接着的是括弧里写着“原文”两字,也有写着“元典”两字,后面是“乾,元亨利贞”。这原文似懂非懂,还是看后面的注释吧。紧接着又是括弧,里面括着的是“译文”二字。译文是“乾卦,大吉大利,吉利的占卜。”这译文是看懂了,你就会有了第一印象,这《周易》是讲占卜的,不再人人都说“周易”是卜筮之书。这开篇的译文,不是出现了“卦”字吗?这不是常说的算卦的卦么?译文不是说“大吉大利的占卜”。这占卜不就是算卦么?看到这里,你也许又来了兴致,往下看,看是如何算卦的,若一看就明白如何算卦,就不用找"大师"或去街头巷尾看算命先生花钱算命了。

    可向下看紧接着又是括弧,写着原文两字。这原文的内容是:“《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行。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这段四言一句如诗之文,读来虽文邹邹,可却神兮兮,不过看不懂什么意思。还是再看译文吧,不过这时你的热情也许就减少了一半。这段话就是看译文,也似懂非懂。但你会心里想,这段话怎么与第一句译文里说的“乾卦,吉利的占卜”有点不相关呢?还是耐着性子往下看,又出现了“【原文】《象》曰: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这句话耳熟,不用看译文,似乎都懂个大概意思。但总感觉与“卦”呀,“占卜”不靠边了呢?也没有说怎样来算卦的呀。接着又是“【原文】初九:潜龙勿用。”跟着是注释和译文。又跟着是“【原文】《象》曰:潜龙勿用,阳在下也。”这原文虽让人看不懂,可译文却让人更糊涂。什么龙潜伏在水里,又是什么爻位,什么阴阳之气的,解释的让人越来越不明白了。但觉得与一开始“乾卦,吉利的占卜”这是说算卦的事,怎么不沾边了呢?

    算卦不是讲断人的财呀、官呀、妻子儿女、寿夭、前程那些事吗?可这“乾卦”里所讲的是什么呢?你看着,看着,也许就发急了。接着就会一眼扫过,什么“九二:见龙在田”,“上九:亢龙有悔”,至到“文言曰”,又出现解释说是孔子的言论。这“乾卦”从头到尾是越看越糊涂了。初次接触这《周易》的你,再有耐心,到此也就会掩卷而叹了。这从“卦辞”,到《彖》曰、《象》曰、又是“初九”、“用九”、《文言》曰,再加之[原文],[注释],[译文]这种犬牙交错的排序,使你的阅读热情全没有了。你或许急不可耐的向后翻看,全书皆如此。你只能望本兴叹了,不再前言所说的这是一本难读而神秘的书。无论你是一般的文化,还是受过高等教育,若第一次读这《周易》是一个样,看不懂这《周易》说的是什么,这《周易》之书也只能放回原处,就是买回家想细细地看,也多会是半途而废,还是束之高阁,终不得门径。不过你也别自卑,不只是你看不懂《周易》,而看不懂《周易》的还真不少。笔者在网上看到有此同感的还大有人在,并且那还是都有学问的人,且看网上一些人对《周易》的议论。

    举例一: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主要从事中国哲学和中国佛学研究的哲学博士陈坚副教授,就是这样一个实在的学者。他在二零零五年第三期《周易研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易经的意义的来源》的文章。其开头两段是这样写的:“有两件事促使我写这篇文章。“第一件事是,我的儿子上小学五年级,已能看报读小说了。有一次,他闲来没事,在我的案头上随便翻书。过了一会儿,他拿了一本《易经》过来问我:‘爸爸,这是什么书呀?’接着,他又在我面前打开《易经》。我一看打开的这一页记载的是‘师’、‘比’、‘小畜’、和‘履’这四卦的内容。他指着其中的卦爻辞满眼疑惑地问我:‘这些话乱七八糟的,到底是什么意思呀?’我一时语塞,但是他的这一问却似禅宗的‘棒喝’,让我有一种‘顿悟’般的心头一震:我确实了解易学史上许多人(比如王弼、二程、朱熹等)是怎么解释《易经》的,可是,你若问我这《易经》本身究竟是什么意思,我真还不知道,而且说实在的,我从来也没有追究过这《易经》本身究竟是什么意思。此时,我猛然发现了一个我以前从来没感觉到过的事实,那就是我头脑中所装的原来都只是别人对《易经》的解释而自己对《易经》却是一无所知。我当时愣了一会便敷衍地搪塞了一句:‘等你读大学了,你就知道了。’“另一件事是:一个跟我学中国禅学的法国留学生有一次课间休息的时候突然拿出一本《易经》来对我说:“我对《易经》有兴趣,但我怎么能看懂《易经》呢?我把它从头到尾都看了,但还是不知它究竟讲什么,好像没什么意义,难道你们中国人都能读懂它吗?”说实话,我当时有点紧张,不知怎么回答他,思忖了一会,最终也没有正面回答他的问题,只是跟他讲了《易经》的一些概况,皆属老生常谈,末了就说了些推卸责任的话,大意是,我不是专门研究《易经》的,他如果对《易经》有什么疑问,可以到易学研究中心去请教有关专家,如此云云。”

    对于一个主攻中国哲学的博士、大学教授来说,《周易》这类书应当是了如指掌才对,但陈教授却说自己虽然“了解易学史上许多人是怎么解释《易经》的”,“自己对《易经》却是一无所知”。

    一个专家在自己主办的专业杂志上发表文章的时候,承认自己竟然不懂本专业的知识,是非常少见的,可这又是当今常见的事情。所以程教授的这份坦诚及他应对小孩和老外的那种机智(事实上小孩和老外才纯真的说出当今今本《周易》一书的真谛),真的是非常非常的可敬、可爱。他这种矛盾的表述实际上也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他所知的历史上对《周易》的各种解释道理不充分,说服力不够,因此陈教授没有能够接受;二是作为专家学者的他自己,对这本专业内的书也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山东大学是我国研究《周易》的知名学府,陈教授所在的哲学系还成立了“易学研究中心”,并主编了《周易研究》这本在我国易学研究领域影响十分广大的杂志,对于这样环境的这样一个专业学者来说,竟然自称自己并不懂《周易》,其他的普通人对《周易》的理解就可想而知了。

    举例二:

    “身为一个中国人,你是否曾经怀着崇敬的心情翻开《周易》,却又终于在那不知所云的经文中迷失?你是否曾经在大师学者们的解释中想找个明白的答案,却被一堆五花八门的术语弄得愈发的糊涂?历史上从来没有一本书,能够像它这样神秘而伟大。自《周易》问世以来至今,这部书已经在目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畅销了两千多年,拥有古往今来数十亿的庞大读者群。在这段漫长的岁月里,难以计数的才士高人都将它视为最高经典,为了读懂它而殚精竭虑。然而直到今天,虽然有无数的大师和学者宣称已经完全破解了它的秘密,但是这本书的前世今生,却仍然隐藏在重重的迷雾和光环之中。”

    举例三:

    “解释《周易》的著作怎么数也都上了千,可大都让人看得莫名其妙。从流传比较久的《周易正义》、《周易集解》,到《周易内外传》、《周易折中》,都看得我云里雾里。如果只是我个人悟性比较低也就罢了,但看起来似乎只要不是所谓的“周易专家”,就基本弄不明白他们在倒腾些什么。不过他们倒是念念有词:义理、象数。我不禁想起,是不是他们念叨的这些东西让我们读不懂。如果全都抛开,会不会我们就能读懂呢?解释《周易》的人靠着这两样东西把这本书捧到了上天入地无所不能的地步,装饰成了一只光彩夺目的凤凰。”

    举例四:

    “千百年来江湖骗子利用《周易》算命、测字,看像、看风水等等,不知骗取了多少钱财,害得多少人家家破人亡,拆毁了多少姻缘和强拼乱凑多少不平等的夫妻。更重要的是它让人失去斗志,糜烂心志,不求进取,遇事不去调查、不思考,就凭“迷信、算卦”来等待结果,而且不论什么结果都说成“天义”,盲目的接受,往往得到的是害人害己害大家后果。古、今的一些别有用心的文人墨客,拉大旗做虎皮,对《周易》用极其夸张、虚妄之词吹捧,传播。《周易》是如何形成的?(太极图)的起源、图中的两圆圈代表了什么?八卦的八个字的来由等等?这些吹捧《周易》文人墨客没有一个人能解译清楚的,现在任何有关《周易》书中都找不到答案,可那些江湖骗子回答有高招;"天机不可泄露"不知忽悠了多少善良的老百姓。”

    以上摘录的是几家对《周易》的评论,虽人言各殊,但也说明了一本《周易》,确实古今解释者特多,即使你看古今那些对《周易》注释的本子也不知所云是何。既然人们看不懂《周易》,可还有那么多的人在解释着《周易》,就难免造成一些人痛恨起《周易》来,也造成了对《周易》认识上的混乱。这也说明了“易学”不被认可的现象,更是表明当今“易学”应该认真地去反思的时候了。

    正如若初次阅读当今注译本《周易》时,却给人的感觉,说是算卦之书吧?可没讲是如何算卦的,即内容里又不涉及财、官、婚姻、子女、疾病、天下雨否等算卦的内容。

    从当今的那些《周易》译注本来看,其内容又不像是讲算卦的。若说是讲道理的书吧?可怎么又是那种卦爻式的结构形式呢?并且当今的翻译者,不也是从卦学上解释什么卦呀、爻呀、吉祥的占卜说法吗?既使当讲道理的文章来阅读,可译文又是那样的乱七八糟,也没有逻辑性,不是头上一句,就是脚下一句,没有讲道理的味道。恰如那个五年级小学生天真的说法:"这些话乱七八糟的,到底是什么意思呀?"

    也许你还有兴致,转身来到“民俗文化”系列书籍专柜前想看一看那些也写着“周易”而说什么‘预测’的东西。这里有眼熟的东西,有称《周易八卦直断》、《周易与预测学》、《易经八卦实战》、《易经八卦》、《易学应用》、《周易择吉大全》等。而且还会看到这称“民俗文化”专柜上,有很多花花碌碌不少批八字、择吉、看相、风水、测字等算命书籍。这些算命的书籍,前些年是在地摊书上常常看到的东西,如今却是堂而皇之地进入书店的书架之上。你就从那“民俗文化”专柜上抽出一本《周易》什么‘预测学’的书来看,一看封面上署着著者的名字,曾耳熟。此人是在当今算卦行业里是有名气的算卦"大师"。但看这本书里的内容,怎么与通行本《周易》完全不是一回事呢?这虽标着“周易”二字,可内容里没有了通行本《周易》里的那些“卦爻辞”,既不见第一篇《乾》里的“元亨利贞”,“潜龙勿用”,“亢龙有悔”等句子内容;也不见有那些《彖》曰、《象》曰、《文言》曰的文章内容。通本翻一翻,与通行本《周易》,即同摆放在“古典文化书籍”专柜上的那些《周易》读本说的不是一回事。而名称为“周易与预测学”一书里的内容,让你看到的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更不知道那些“卦式”如同公式一样是如何得来的。什么“地风升”、“雷地豫”、“官鬼酉金,父母亥水,妻财丑土”,还有什么‘×’、‘○’、‘∥’这些符号。还有什么在类如公式的‘卦式’上都标有“世”、“应”之字。即使你从那一书里的第一页读起,也不知道说的是什么。再看全书的内容,虽有分类所举的那么多的‘卦式’例子,即形同固定公式的‘卦式’例子,就让你头疼。并且在类如公式的‘卦式’下面讲解着神秘兮兮的东西,什么“女遇子孙爻持世,必克夫。幸官星寅木得子水动而生之,夫星寅木与亥水相生,则动而子与丑合,夫已有外遇,后果离而娶他妇”。还有什么“亥月乙巳日,寅卯空”等等。这才让你感到真是见到"天书"似的。但从这称“周易”什么"预测学"里的内容来看,却看到的是算卦的东西,讲的是求财、问官、断病情、婚姻等事情。这内容却不与通行本《周易》里的内容相同。m.zwWX.ORg

    虽然一时看不懂这算卦之书里的东西,但你也许有了感性认识,通行本《周易》与称“周易”什么"预测"的那些书是两种不相同的内容,可怎么也标着“周易”二字呢?这也许成为你纠结在心里的一个问题,这个结也许会使你永远的解不开。

    当你还会顺手翻看到“民俗文化”专柜上的《卜筮正宗》,《梅花易数》这些书。你会看到这些并不是打着“周易”二字说算卦的书,可从内容上看与被说成“周易与预测学”的那本书的内容相同呢?但这些古人写的算卦书,并不称“周易预测”,而今天的算卦者写的算卦书,却为何打着“周易”与‘预测’呢?如今那些打着“周易”或“易经”什么"预测",可内容说的是传统里的算卦东西。并且又与“古典文化书籍”专柜上摆放的《周易正义》,《周易古经今注》,或称《易经正解》等书并不是一回事呢?这一问题本身没人说得清楚。你所见到的某些书店还能如此理性地把带有《周易》(或称《易经》)二字的书籍分作两类不同文化范畴,可是不多见的。

    一般来说书店里往往会把凡带有“周易”二字的书籍是与星象、八字、风水、八卦、择吉等算命书籍放在一处。不论是古人的,今人的;也不论是名家,还是名不见经传的。凡是对《周易》作出的注解,还是论述的著作,只要见带有“周易”二字,就与算命的书放在一起。

    笔者去书店,也总会在书店的某一角落处摆放着“八卦”、“八字”、“风水”等算命书籍中挑看有关现代人对《周易》一书的研究著作。而这种把一些很有名气的教授与学者所对今本《周易》进行的注解或作出的研究著作,却与那些算命的东西放在一处。笔者的心情十分困惑与感伤。总感觉这有些玷污了那些做学问者。即对《周易》或《易经》所做的学术东西,岂能与传统上的批八字、看风水,算卦的书籍混为一谈呢?可古今“易学”无不把《周易》与八卦卜筮相提并论。

    让笔者困惑不解的是,想从网上查看《周易》相关的研究文章,点击“周易”二字,却呈现在网页上的尽是讲算卦、批八字、看风水、测名字的东西,难道这“周易”二字成了传统巫术之学的总代称了吗?

    若想从网上查“当今易学专家”,可出现的名字是百分之九十九标着“风水”头衔的专家。这些专家中还有一些是大学教授的名字。例如把大学教授唐明邦、刘大均与邵伟华、张延生等列在一起同称易学专家。邵伟华是从业余为人算卦到职业算卦者,因改革开放后"出道"的早,在算卦行当里有名气,称"大师"。而把一些大学里的名教授与看风水、算卦者排在一起称易学专家。这"易学专家"的称号,也就不知是一种殊荣,还是一种耻辱。

    而在网上,还能查到很多《周易》或《易经》研究会、协会什么的。有大到国际称号的,也有小到县级的组织。但你打开那些“研究会”的网页,看到所讲的内容时,就傻眼了。那都是在讲如何批八卦、八字、看风水的算命东西。你若搜索历届的“易经”年会,却看到的是在那些大会上,有所谓的"易经专家"交流的却是八卦筮法和八字算命的东西。

    而在网上还可以看到一些知名的大学在招收“易经”学员,而开设的课程竟然是《纳甲筮法》、《四柱命理》、《形峦风水学》、《八宅风水学》、《玄空风水学》为内容。难道这就是当今众多“周易”‘研究会’所研究的内容吗?难道那些被称为"易学专家"或"易学泰斗"的人岂不是与街头算卦先有什么两样呢?

    现在又用手机上网,很方便。你从网看到很多打着国学的旗号,在讲的算卦(梅花易数)、批八字(子平术)、风水术等。

    正如一位教授的感叹:“今天,可以说《周易》已经深入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在我们周围也经常可以见到那些打着“著名易学家”或“易学大师”,甚至“易学泰斗”旗号的人。从买房子到给孩子起名字,我们都可以看到那些正在四处活动的“易学大师们”的身影。在大小书店里《周易》类的书籍数量之多,几乎快可以和通俗小说相媲美了。我们说中国古籍多得汗牛充栋,但是,根据古文献专家们的粗略统计,在古代中国,这些古籍中只有两类古籍数量最多,第一类是研究《周易》的书,第二类是注解杜诗的书。今天,大家都津津乐道地从哲学、儒学、医学、经济学、管理学、生物学、物理学、天文学、道教、文艺理论、军事学、阳宅风水、命理、姓名、武术、气功、阴宅吉凶,甚至从禅宗到炒股票等等在畅谈《周易》。用句古代的话叫做"《易》道广大,无所不包"。”见网文:刘正教授在全国《周易》哲学和河洛文明学术讨论会开幕式上的学术演讲】

    如今从网上所看到众多的“周易”或“易经”‘研究会’、‘学会’、‘协会’,其目的是一个,骗钱。在所谓召开的‘易经研究会’,只要交钱就能参加,并且按所教的钱数也就会颁发‘易经大师’的各种称号(实乃是算命的各种头衔),这无疑是助长了‘大师’级的骗子们越来越多的根源,也正是那些‘大师’们有受骗到骗人而走上了不归路。不客气地说,那些‘大师’级的算命者(包括八卦、八字、风水等),都不过是在扮演着《皇帝新装》里的“大臣”角色而已。

    所以,当今的“易学专家”或“易学泰斗”是干什么的也就不言而喻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把《周易》与“算卦”混为一谈。但通过“易学”上的众家研究成果来看,人们看待《周易》与“算卦”又不能不混为一谈,谁又能分清《周易》与“算卦”还是两回事呢?专家都一口同声的认为《周易》本是卜筮之书,何况一般的群众了。周易归来的周易哲学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