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耽美 - 历史小说 - 周易哲学解读在线阅读 - 下卷:《周易》哲学解读 第五篇(一)

下卷:《周易》哲学解读 第五篇(一)

    篇五篇《周易》里的无神论思想

    1

    我们已知《周易》是哲学,是一部政治哲学。《周易》建构了“君子”理念,凸显的是人文精神。

    《周易》既不是宗教经典,也不是巫术占卜之书。《周易》是一部王制社会里的治国宝典,《周易》谈论的是治国理政的社会实践经验与人的主观能动性,《周易》里没有天命神学思想。

    我们说是《周易》哲学突破了漫长的原始宗教及巫术思想的禁锢与束缚,开启了先秦人文精神的理性之门。《周易》实现了“哲学的突破”,迎来了人类历史上东方中国的那场“精神运动”。

    有学者说:“一切民族的文化,都从宗教开始,都从天道天命开始。”

    从历史文献和考古上知道殷商是个神巫主宰之国,殷人无事不卜,无日不祭,用频繁的占卜祭祀来寻求各种神灵的保佑。这成为殷商时代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征。

    由于周革殷命,殷灭周兴。随着殷周政权更替,原始天命观也随之动摇,而新的天命政治观——“以德配天”也随之出笼。

    1、周初“以德配天”的实质

    我们可以从《尚书》(五经之一)中的“西周文”里看到周初在国家政治上及王室日常活动中的占卜,祭祀,构成的人神沟通原始宗教与巫术的信仰链。

    虽然周人灭商,有小周帮代替大殷商统治‘天下’,周王室一面把殷商的文化继承下来,一面又提出一个新的口号,即“修德”。修德的目的是配天的意志。“以德配天”的思想也确实突破了殷商统治者完全沉浸在宗教神巫气氛的现象。周统治者在意识形态上建构出了“以德配天”的政治理念。是为自己的统治的合理性,寻找到的一种理论根据。认为殷纣王失“德”,也就失去了上帝的保佑。由于文王有德而被上天看到,才把天命移交给周人。这是周人所认为的取代殷商拥有‘天下’的理由。这也是中国进入文明门槛以后,即有文字后,有史以来朝代更替的大事件。并且又是一个被称为四夷的小部族,所夺取了中原的大殷国。这也是一次开天辟地,石破天惊的一次国家政权交替的大变动。周人取代大殷国的‘天下’后,不能不去考虑,这种靠暴力,以诸侯犯天子而夺取‘天下’的行为,做出一个合理的解释来。“以德配天”的理念就是在这时候,这种背景下产生了。wap..OrG

    周初的天命观和殷商相比,是以“天”取代殷人的“帝”。也有殷人混沌的天命意识(即原始宗教意识)变成明晰的天命意识(即上天能知善恶),周初统治者赋予“天”有明辨善恶的道德人格。在周初统治者看来,占卜、祭祀与上天沟通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是自身得修“德”才能配合“天命”的意志。实质周初统治者已懂得用“神道”来“设教”为政治统治服务,这已经超越了殷商统治者的统治术。

    既然修德的目的是配合“天命”,那么就不可能放弃传统上的宗教信仰。周初统治者增加了一项“德”教,以区别与殷纣王朝的不同,以此来教育其治下的新臣民,作为应当拥护周人建国,而接受其统治的合理根据,即所谓周王的统治是上天的赐予,使原来接受商王统治下的诸侯和邦国,顺顺当当的接受周王的统治。但也不否认,周出统治者在伐殷后,也看到了民众在战争中的力量。从而感觉到“天命无常”,故而提出修“德”,是让在位者以及王公大臣们,注重修“德”,以免重蹈殷纣王朝的覆辙。周出统治者是一面倡导修“德”,一面在日常政治生活中与神沟通。无论祭祀与占卜,也无论对鬼神与天命的信奉,在西周初期这种行为表现得非常浓重。特别像周公是一位十足的天命信奉者,鼓吹者,教化者,也是一位人神沟通的践行者。这在五经之一的《尚书》中的“西周书”里反映的是清清楚楚。周初周王室被鬼神,祭祀,占卜,天命观浓重的笼罩着,“德”教只是周公对成王的教育和对原属殷商统治下的部族的教化手段而已。

    周公倒是像一位大巫师,不断的以“天命”和“修德”来恐吓小成王和诸侯,以达到自己在摄政上统治的稳固。西周周公的“德”教下,而实质弥漫着迷信与专横。我们看周书里“德”教实与天命纠缠在一起。“德”的目的是配天,修德是让上天保佑周王朝。

    《康诰》是周公执政(摄政)封康权于卫的一篇诰辞。且看周公是如何言“德”的口味。

    “王若曰:孟候,朕其弟,小子封,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以修我西土。惟时冒闻于上帝,帝休,天乃大命文王,殪戎殷,诞受厥邦厥民,惟时叙,乃寡兄勖。肆汝小子封在兹东土。”

    这段话意思是:“摄政王这样说:孟候,我的弟弟,年轻的封,你的伟大莫名的先父文王能够崇尚德教,谨慎刑罚……以治理我们的西方。文王的这种努力被上帝听到了,上帝很高兴,于是上天降大命于文王,灭亡大殷国,接受了殷的国命和他的邦国百姓,为了这个事业,他勤勉努力,完成了天命,所以你小子封才能在这东土之上。”

    《康诰》又说:“王曰:“呜呼!封,汝念哉!今民将在祗遹乃文考,绍闻衣德言。往敷求于殷先哲王用保乂民……宏于天,若德,裕乃身,不废在王命!”

    这意思是:“摄政王说:啊姬封,你要经常想着呀,现在百姓正看着你如何遵守你父亲文王的遗德,并希望继续听到殷先人的有德之言。你去遍求殷人先贤王用来安民治民的有德之言吧……使他们大爱上天庇护。如果你自身能富于德,王命就不会被荒废。”

    这以上是篇首的内容,而本诰文的最后是:“王曰:“呜呼!肆,汝小子封,惟命不于常,汝念哉!无我殄享,明乃服命,高乃听,用康乂民。

    王若曰:往哉!封,勿替敬,典听朕告,汝乃以殷民世享。”

    这意思是:“摄政王说:啊,要尽心!你小子封,天命不是固定不变的。你要经常想着呀,不要绝了我们享有的天命。要明确你的职责与使命,扩大你的听闻,来安定治理百姓。

    摄政王说:去吧,封,你不要放松警惕,牢记我的贵告,你就会世代享有殷民。”

    这一篇诰文,是告诫姬封(姬姓,名封,又称卫康叔、康叔封,周文王的第八子,周武王的同母弟,获武王封畿内之康国,故称康叔。成王即位后,周公平定武庚叛乱后,封康叔于卫)的,周公以王的口味,诰于封去卫地治理封国。这里提到的德是提倡文王创立的德,要封继承与发扬,才会受到天的庇护。才不会像大殷国那样灭亡。在周公的心里,德是给上帝的承诺,即上帝保佑有德的君主。???周易归来的周易哲学解读